欢迎访问安徽中医药大学发展规划处(学科建设办公室 高等教育研究室 法规办)网站!

中医痹病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痹病学科是安徽省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学科的三级学科,本学科秉承《内经》痹证理论及新安医学治痹学术思想,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提高,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开展中医脾气虚证的研究及类风湿关节炎“从脾论治”的系统研究,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广泛、全面、系统、深入,为学科的形成及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研究方向

本学科现有4个明确而稳定的研究方向,即健脾化湿通络法治疗痹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中医药治疗痹病的免疫调节机制研究、中医药对痹病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和新安医家治疗痹病学术经验的应用研究。本学科在新安医学治痹思想指导下,提出了“脾虚致痹”假说,确立“从脾治痹”的治则,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的中医理论、临床与实验研究,充分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等新技术、新方法,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丰富了中医痹病理论,为“从脾治痹”提供临床与实验依据,在全国中医痹病研究领域居于领先水平。

二、学科队伍

本学科现有在职人员26人,其中主任医师(教授)4名,副主任医师(副教授)7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3名,博士研究生导师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5名;博士7名,硕士10名。学科带头人刘健教授,是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为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常务副院长、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安徽省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学科带头人、安徽省卫生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在医药卫生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以中医、中西医结合方法和手段治疗风湿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疗效显著,副作用少;应用现代风湿病学技术进行诊断和治疗,吸收引进最新的诊断指标用于临床诊断;在中医理论和新安医学学术思想指导下提出了风湿病正气不足,痰瘀阻滞,血脉瘀阻的基本病机,建立了风湿病益气健脾化湿通络的综合治疗体系。在科技成果的推广、开发中,研制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药院内制剂新风胶囊临床应用18年,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国内同行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三、人才培养

目前本学科已具有完善的中医痹病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并与湖北中医学院联合培养中医痹病专业博士研究生,本学科现已毕业硕士15名,其中5名分别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学院的博士,与湖北中医学院合作培养博士5名。学科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师承等多层次人才,分阶段、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培养。针对不同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律,参与编写教材及教学大纲,认真实施临床实习带教计划,加强对临床本、专科生及硕士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培养和锻炼。

5年,申报教学科研项目10项,进行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培训体系研究及中医内科临床实践教学规范化研究,发表教学相关论文10篇,并在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临床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上做大会交流,《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系统培训研究》获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财政厅2008年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四、科学研究  

5年,学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科委、安徽省科技厅、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厅等政府资助的研究课题22项,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安徽省115科技创新团队(排名第二)两项,合作课题有国家科技部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杰出青年项目基金等。学科取得了国家发明专利1项。学科获省级科技成果7项,获安徽省自然科学、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三等奖等学术奖励6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2篇,中文核心期刊共48篇,主编出版学术专著5部。学科近5年来

五、条件建设

中医痹病学科是我校第一附属医院的特色专科之一,本学科目前拥有一定规模的医疗、教学、科研基地,临床设有风湿免疫科、骨伤Ⅰ科、骨伤Ⅱ科三个病区,病床120张,风湿免疫科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专业科室,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协作单位,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免疫学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