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中医药大学发展规划处(学科建设办公室 高等教育研究室 法规办)网站!

针灸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


    安徽中医药大学成立来,针灸学科一直得到重点发展,1984年依托安徽中医药大学针灸经络研究所成立了全国第一所针灸专科医院,拥有孟昭威、周楣声、高忻洙、周逸平等著名针灸学家,在全国享有盛誉。

一、学术水平

本学科现有针灸治疗脑病的临床及机理研究、腧穴主治规律及作用机理研究、灸法的临床应用和机理研究、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规范化研究、针灸戒毒康复的临床和机理研究5个明确而稳定的研究方向,定位准确,凝练合理,有学科特色。具有与研究方向相应的国家、省部级以上的科研项目20余项,以及 10多项科研奖励、成果及专利支撑。

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涵对促进本学科理论体系的创新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先后参与了国家针灸标准的制订、腧穴定位人体实测、并主持艾灸技术操作等规范化研究。对学科中医临床学术流派以及周楣声、张道宗等全国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开展了研究,并有相应的学术专著出版;围绕干预脑中风、老年痴呆、膝原发性骨关节炎、药物成瘾等临床热点问题开展了临床规范化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并运用高频超声、脑磁共振、动态脉压测定等新技术开展了针灸疗效的临床研究,发表了相应的论文。

本学科现拥有全国唯一一所三级甲等针灸专科医院,本学科所在单位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针灸专科建设单位、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针灸专科建设单位,是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标准示范基地建设单位、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参与制定针灸标准并为全国两家针灸国标推广中心之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外交流基地和世界针联临床培训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神经生物学(针灸)级实验室,中国针灸学会针灸临床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脑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循证针灸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

取得的多项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服务于教学、科研、临床工作,有突出贡献; 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国内外)等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二、学科队伍  

本学科带头人杨骏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担任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学会临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针灸学会理事长。近年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国家“973”子课题、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等科研项目共6项,近五年来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或论著5篇以上,作为项目主持人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各1项。在针灸专业医、教、研一线工作,具有很高的学术建树、声誉和影响力,在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担任院长10余年,是全国优秀院长,具有很强的组织管理和培养指导能力,在本学科队伍中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本学科学术带头人张道宗教授、主任医师,为全国第三、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导师,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员研修计划培养对象指导老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学术带头人魏福良,主任医师。为第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导师,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安徽省第二批名老中医工作室导师。对学科起到很强的指导作用,

后备学科带头人韩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3项,担任安徽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5篇。

后备学科带头人杨帆   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2项,担任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5篇。

本学科总人数 109人,平均年龄46岁。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25 人,副教授 16人,主治医师、讲师41人,医师、助教27 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28人,占26%,学士学位79人占72%,其他2人占2%。不仅有中医、针灸专业的人才,还有神经生物、生理等多学科的专业人才,学术团队成员的研究方向明确,年龄、专业技术职务、学历、学缘、知识结构基本合理。

  三、人才培养    

高层次人才培养  作为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联合培养单位,先后制定了人才培养制度,档案健全,能保证经费落实到位并有效使用。积极鼓励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进行学术交流,要求他们2年内至少参加一次国际性学术交流(有论文交流);学科其他成员每年至少参加1次以上全国性学术交流。凡没有外出交流专业人员,2年内国内外进修学习或参加国家级名老中医传承人培养项目,时间不少于3个月。

学科每年培养20余名国内外硕士研究生,部分优秀学员已担当973首席科学家、医院院长等重要职位。学位点建设初见成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与课程体系改革,有多篇研究论文发表;根据不同层次,有师承教育、临床带教、实验室带教、进修生带教等人才培养完善的教学大纲,编写部分教材和教参,研究编程《中国特种针灸法教学软件》讲义,临床实用特色突出;教学质量工程(2004年《经络腧穴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06年《针灸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08年针灸推拿学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初见成效;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采用PBL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教学质量工程优良,多次被上级评为教学优秀单位。

  四、科学研究   

本研究方向自2004年来主持国家级研究项目10余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均在研),获得各级科研奖励、成果10余项,获得专利20余项。部分成果已直接或间接服务于针灸学科的医、教、研、产;学科内骨干以上人员在在国家级学术期刊发表与本学科相关的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代表本研究方向学术及发展水平的学术专著多部。

  五、条件建设  

  基地建设:本学科拥有支撑本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研究室、科研实验室达到国家相关标准;基地建设的思路、规划与保障措施与学科建设总体目标的相符合;基地建设辐射作用和影响力强,与其它省部级以上重点研究基地有全面合作关系和联合研究项目,每年接受外单位进修学习人员近40人次;本学科医疗、教学、科研人员符合上岗条件,能够提供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的开放服务。

公共辅助体系:本学科拥有先进的图书、资料、网络及后勤保障辅助体系,完全满足本学科需要。拥有满足本学科建设需要的基本仪器设备,仪器设备运转使用充分;本学科所在单位大型精密仪器的开放、管理与运行完全满足 学科建设的需要。

经费筹措:具有较强的经费筹措能力,筹措经费满足学科自身建设与发展的需要,绩效水平与成果效应相符合;学科创收经费再投入的比例≥10%; 学科所在单位经费支持措施明确。

  六、管理水平    

运行管理:本学科目标和任务明确,具有科学、合理、可行的学科建设规划,能够突出本学科特色和解决本学科的关键问题;制定和落实学科建设经费管理制度;经费投入的重点突出,效益明显。

组织管理:  本学科管理组织机构健全;学科带头人在第一线组织学科建设,每年从事本学科工作时间达到8个月以上,学科管理责权利明确;单位领导对学科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制定各项制度,保证人才培养和激励制度实施。积极创造学科建设的有利环境,相关专业人员、职能部门均能主动参与或服务于本学科建设;不同组织管理层面管理制度健全,并得到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