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我校中医学高峰学科临床脑病中心再获“中国中医医院最佳临床型专科”称号

发布日期:2021-11-23    作者:     来源:     点击:

近日,由国内著名的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届中国中医医院最佳专科系列”榜单,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喜获“中国中医医院最佳临床型专科”称号,这是该中心连续三届荣获此项荣誉。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作为我校中医学高峰学科的主攻研究方向之一,是安徽省同类学科中建科最早的学科,也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中医脑病专科,2019-2021年连续3年被评为中国中医医院最佳临床性专科。通过近50年的临床、教学、科研,脑病中心被确定为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是安徽省新安医学脑病领军人才团队,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安徽省分中心,安徽省中医脑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安徽中医药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团队。团队成员现有国医大师1人,全国名中医1人,岐黄学者1人,国家级名老中医2人,博士生导师7人,博士21人,硕士35人。

脑病团队一直以安徽地方特色医学为指导,从文献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从基础到临床、从创新到融合,围绕疑难疾病(肝豆状核变性、帕金森病)、重大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病、老年期痴呆)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在肝豆状核变性、帕金森病、缺血性脑血管病、老年性痴呆四个重点病种方面取得较为显著的研究成果。

在肝豆状核变性研究中,指出本病归属“肝风”范畴,提出该病“伏邪致病”新学说和“铜毒、毒邪”致病新理论,创新性指出“痰瘀互结”是本病发病的基本和关键病机,创制院内制剂肝豆灵片和协定方药肝豆扶木汤,开创了此病分型论治先河,在国际上首先采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并取得较好临床疗效。提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WD诊疗体系和诊疗指南,负责制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并在全国推广,负责制定肝豆状核变性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取得了重大的系列研究成果,收治了超过30000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

在帕金森病研究中,创新提出“肝肾阴虚、瘀血内阻”是PD基本病机,创立“补益肝肾,活血化瘀”治法,创制具院内制剂抗震止痉胶囊和帕宁用于帕金森病治疗,疗效显著。创新提出PD早期中医药干预、全程管理的理念,提出并倡立中医药治疗PD的三大作用,突显了中医药在PD全程治疗的价值。负责牵头制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中医药学会帕金森病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参与制定《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2020)》和《帕金森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中西医结合诊 治专家共识(2020)》。

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中,提出气虚血瘀络阻为该病的主要病机,提出益气活血通络的治疗思路,创制院内制剂脑络欣通,临床疗效显著。率先提出脑血管疾病早期康复治疗,强调中医药早期干预及适宜技术应用,提出中药注射液治疗脑血管疾病必须辨证理念,提倡虫类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牵头制定中华中医药学会《银杏酮酯分散片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为合理使用银杏叶制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提供重要的指导。

在老年期痴呆研究中,指出脾肾亏虚是痴呆发病之本,提出“虚-痰瘀”致呆病机理论,创制智脑胶囊用于临床,效果良好,并获国家发明专利。首次建立了既有动物行为学改变又有神经生化改变的老年性痴呆动物疾病模型,并在国内外首次引进了老年性痴呆动物模型的病理学指标作为药物筛选及药效学评价的关键指标。参与国内首个适合中国国情的《血管性痴呆的诊断、辨证及疗效评定标准》的制定。(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图文,申国明/审核)

(备注:中国医院竞争力排行榜是广州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综合了JCI等国际评价标准,结合中国医院实际制定的医院综合竞争力和专科能力评价体系,自2010年首次推出以来,已经连续11年发榜。由于其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客观性,得到了医疗界和社会的高度认可,成为国内最具权威性的医院排行榜之一。)

安徽中医药大学发展改革处(学科建设办公室、“双一流”建设办公室) 版权所有2009 ©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合肥市新站区龙子湖路350号(少荃湖校区)

邮编:230012 电话:0551-68129099 邮箱:fzghc@ahtcm.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