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学科自高峰学科建设以来,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和科研团队建设,鼓励和高水平大学及研究机构开展合作研究,近期在学科多个研究方向上取得了新进展,在中科院一区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1篇,新增ESI高被引论文2篇,提升了学科影响力。
在中药制剂新技术与应用研究方向上,桂双英教授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张继稳课题组合作,在《药学学报》英文刊(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发表题为“Simultaneous improvement to solubility and bioavailability of active natural compound isosteviol using cyclodextrin metal-organic framework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天然化合物异甜菊醇(STV)在CD-MOF空腔中可以形成纳米团簇,显著提高了STV的生物利用度。这一特殊载药机制有助于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提升药物生物利用度,为难溶性天然产物新药的研发提供新思路。

在中药及复方药理学研究方向,汪宁教授连续在《Phytomedicine》期刊发表两篇研究论文。其中论文“Hydroxysafflor yellow A alleviates 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by suppressing apoptosis via 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基于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这一靶点,从体内、体外两个层面证明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具有保护作用。论文“Ligustilide attenuates ischemic stroke injury by promoting Drp1-mediated mitochondrial fission via activation of AMPK”以中药活性成分藁本内酯通过线粒体分裂调控自噬为切入点,阐明了藁本内酯通过激活AMPK/Drp1信号通路,并通过线粒体自噬途径被吞噬。该研究为线粒体自噬在缺血性脑卒中的调节提供了研究基础和理论依据。


围绕道地药材品质提升与可持续利用研究,陈卫东教授在茯苓多糖的分离纯化及保肝活性方面取得了研究进展,研究成果以“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and hepatoprotective activity of a galactoglucan from Poria cocos”为题发表在《Carbohydrate Polymers》。该研究分离富集出主要活性均一组分 PCP-1C。PCP-1C的分子量为17 k Da,主要由1,6-α-D-半乳糖和 α-D-甘露糖构成其重复单元。药理实验表明,该多糖可通过调节 CAR 蛋白的表达,抑制 CYP2E1 酶的活性,减少有毒 CCl4代谢产物的产生,为多糖在肝脏保护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前景。

围绕中药活性分子的结构修饰与改造,李家明教授在抗缺血性脑卒中新型选择性GluN2B-NMDAR拮抗剂的发现上取得了研究进展,相关成果以“Discovery of novel brain-penetrant GluN2B NMDAR antagonists via pharmacophore-merging strategy as anti-stroke therapeutic agents”为题,发表于《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该研究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基于石斛生物碱Pierardine与现有选择性GluN2B-NMDAR拮抗剂的结构特征,采用经典药化原理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发现了具有崭新结构的Pierardine类似物。其中,代表性分子具有优良的受体拮抗活性和选择性,口服生物利用度、安全性良好,并呈现出显著的体内药效,具进一步研究价值。(药学院/图文 胡卿/审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