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一轮科技革
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围绕高水平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
际竞争空前激烈,为实现《教育强国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双一流”建设需要实现以下五个“突破”。
一是确立自主科学“双一流”标准。我国的“双一流”
建设标准,必须建立在符合中国国情 的基础上,这是一个大
前提。可以参考 QS 等世界大学及学科评价体系,更应突破其
局限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
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
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我们的特色,就是有独特的
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这决定了我们必须要走中
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就“双一流”建设而言,既要紧扣一流目标、体现世界水平,更要扎根中国大地、突出中
国特色,这是基本原则。建设标准要统筹好“中国特色”和
“世界一流”的关系,既说“中国话”,也说“世界语”;
既能立足中国国情,又能实现世界一流。
二是创新大学治理模式。“双一流”建设必须紧紧结合大学治理模式的突破,强化治理模式现代化对“双一流”建
设的支撑。首先是院校治理模式的突破。难点在于如何完善教育管理部门与建设院校的关系。管理部门是否应该根据分
类建设的要求,为“双一流”建设高校依法自主办学提供更加能动、更加宽松的环境条件。其次是完善“双一流”建设
高校内部治理的各种关系。“双一流”建设高校应当更深入地研究一流大学建设的内在规律与特点,瞄准世界一流大学
内部治理结构发展趋势,加大院系实体化改革力度,合理推
动管理结构扁平化,减少管理层级,赋予院系在人才引进、
经费使用、课程设置等方面更大自主权。最后是实现人才培
养模式的突破。重点在于强化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科学
选拔和贯通培养一体化机制,消除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
的痛点、学科与学科间约束的难点、高校与科研机构及企业
间的壁垒,推动高水平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
三是推进“双一流”建设高校优势学科发展。首先须看
准全球范围内我们优势学科的强项和短板,巩固优势,补足短板,在经费投入、人才培养、国际合作、智力引进等各方
面加大建设力度。其次要重视构建优势学科生态群落,推动优势学科建设战略聚焦与动态调整,建立学科预警与退出机制,创新学科交叉枢纽,探索建立实体化交叉平台。要探索实践人才制度革命性创新,深化长聘预聘制改革,改革学科
评价体系,坚持学术质量优先,推行代表作制度,弱化论文数量考核,引入国际同行评议机制,推行分类分层评价,推
动优势基础学科加重原创理论突破,应用学科加重产业转化价值。 四是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在“双一流”建设中,实
现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的突破应当是一个重点。首先需要从政
策机制、资源配置、校企协同、市场导向等多维度综合推进。还要推动构建专业化转化平台,并且在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
方面,要强化需求导向的科研模式,推动企业“出题”、高校“解题”,通过联合实验室、产业研究院等形式,从源头
对接市场需求,鼓励高校科研团队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同时,
要继续探索强化金融与资本对建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支
持力度,通过设立专项引导基金,政府联合社会资本成立“高校成果转化基金”,重点支持早期高风险项目,探索“投贷
联动”模式,提供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政策。此外,还要继续探索引入市场化资本,鼓励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参与高
校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市场化机制筛选高潜力项目,推动高校科技成果通过知识产权证券化、技术许可、作价入股等方
式扩大资本,同时探索完善退出机制,支持高校衍生企业通过科创板、创业板上市,或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资本退出。
五是完善投入机制和资源配置。适度扩大中西部地区
“双一流”建设范围,突出中国特色、地域特色、学科特色,有利于推进教育公平和共同富裕,但同时也要避免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重申报、轻建设”,“重名誉、轻投入”及
“重财政投入、轻社会融资”等现象,真正实现“双一流”
建设投入机制和资源配置质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