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在“双一流”建设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全面深化改革是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根本动力,是推动“双一流”建设高校成为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先锋的内驱力。改革的重点是理顺校内外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集聚校内外资源,合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逐步实现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的目标。
锚定第三轮“双一流”建设目标,与“‘十五五’规划前期谋划”同步谋划,需要我们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总结和运用近十年来建设和改革的宝贵经验,以改革为根本动力,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推动“双一流”建设整体效能持续提升。新时代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必须以强烈的改革意识全面深化改革,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改革,依靠师生合力推进改革,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以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一是在学科建设上,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支持学科特色发展、重点突破,促进一批学科加快达成“世界一流”。“以学科为基础”是对我国长期以来事实上“以专业为基础”的高校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在坚持学科内涵稳定性和规范性的同时支持学科的发展性和变动性,在坚持学科独立性的同时支持学科的交叉性,支持问题导向的学科交叉联合攻关,但不轻言形成了交叉学科。要继续坚持一批学科在某些方向率先突破的策略,完善“发现-认定-培育-突破”的机制,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
二是在人才培养上,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育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进而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 重要教育中心”。当前,“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依旧不同程度地存在,推动“双一流”建设,要从评价改革入手,使领导注意力、教师精力、学校财力等更多投入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之中。要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建立以能力培养、鼓励创新和全面发展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方法,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兼顾教育的工具性价值与人文性价值,建立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既有扎实专业知识与能力、又有良好人文社科素养的优秀人才。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之更好适应加速发展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要按照新近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的要求,更好实施分类培养,全面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培养质量。要在普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让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
三是在科学研究上,要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双一流”建设高校成为国家科技战略力量,进而成为世界科技创新高地。针对高校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小课题、软任务、太分散”的问题,有必要加强有组织的科研,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以更好地贯彻“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同时,平衡好与大学中自由探索的学术传统的关系,使大学的创新潜力更加充分迸发。
四是在社会服务上,要与产业相结合,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生长极。尽管国家学研产的政策导向越加明确和具体,工作也在逐步深入,但真正落实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还不足, 教学远离实际、落后现实的情况大量存在,大学科研成果转化率处于较低水平。进一步加大科教融汇产教融合,需要以有力的改革举措,打破边界,迈出新步。
[摘自: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瞿振元《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双一流”建设的根本动力》]